个人介绍
时代音画

主讲教师:顾骏 等

教师团队:共13

  • 顾骏
  • 顾晓英
  • 王勇
  • 狄其安
  • 王思思
  • 姚蓉
  • 王海松
  • 袁勤
  • 李芸
  • 卿扬
  • 王文杰
  • 徐榕野
  • 陆星毅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中国近现代以来重要的音乐、绘画作品,引导大学生在听歌、看画,领略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领悟到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以音画为媒介,扣住时代进程中的中国主题,让学生读懂中国、感受变化中的中国,激起家国情怀。
教师团队

顾骏

职称:教授

单位:上海大学

顾晓英

职称:教授

单位:上海大学

王勇

职称:教授

单位:上海大学

狄其安

职称:教授

单位:上海大学

王思思

职称:讲师

姚蓉

职称:教授

单位:上海大学

王海松

职称:教授

单位:上海大学

袁勤

职称:副教授

单位:上海大学

李芸

职称:讲师

单位:上海大学

卿扬

职称:副教授

单位:上海大学

王文杰

职称:教授

单位:上海大学

徐榕野

职称:讲师

单位:上海大学

陆星毅

职称:教师

单位:上海江南丝竹协会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 李叔同先生画像)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产生背景


                                                  (戊戌变法 维新派人士合照)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由此引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逐步改革。其中以“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为我国新型音乐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最主要的基础。

19世纪80年代后,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于1989年5月向光绪皇帝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曾明确提出:“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并在其提出的课程设置中明确提出了“歌乐”这门课。

后来,尽管“维新变法”在政治上一时失败了,但并没有因此根本扭转了它对推进文化教育改革方面的巨大影响。尤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曾继续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和向广大群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的重大意义。

歌曲内容

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还是维新派人士,对建立新式学堂、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都归于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当时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大致为:

1、通过不同角度宣扬“富国强兵,以御外辱”的爱国精神,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兵操》、李叔同作词的《哀祖国》等;

2、欢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家》、沈心工作词的《美哉中华》等;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代表性作品有:《出军》、《炮兵歌》等;

4、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代表性作品有:秋瑾作词的《勉女权》、沈心工作词的《女子体操》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代表性作品有:《地球》、《电报》等;

6、激发青少年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代表性的作品有:《蚂蚁》、《送别》等;

7、继续鼓吹忠君、尊孔等传统伦理道德的,代表性作品有:康有为作词的《演孔歌》、沈心工作词的《孔圣人》等。

                                        (1925年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女生 尽显新女性风采)

历史意义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